# 中文学术表达入门

# 一、遣词

学术写作的要义,首先在于词的选择。选择合适的用词,虽然没有解决全部问题,但也算解决了最主要的问题。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最常被诟病的问题就是“表达太口语化”。什么是表达的口语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文章的逻辑、结构及措辞等方方面面,此处暂不多言。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表达口语化“即指文章正式的书面语含量过低,而冗余的音节助词含量过高。因此,选择更正式的词语即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知易行难,要提高文章的书面语含量,最大的困难便是不知道那些用词是随意、口语化而需要修改的。

# 原则1:从期刊论文或新闻稿中借鉴用词

一般而言,文章的用语,总是部分常见且通用,部分相对罕见且专业。若要提高前者的准确性,主要靠日常积累。对基础薄弱的写作者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写作从未被评价”过于口语化“,他的基础就并不薄弱),依靠直觉进行写作常常导致随意而不规范的用词。因此,从已经发表的、高质量的文章中整理书面表达词汇是改善口语化问题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论文或新闻时,关注其中的用词并根据词语的功能、含义分类汇总,在文章写作时查询调用,可以高效地提升文章的书面语含量。

# 原则2:多使用专业术语

相较于通用词汇书面化水平的提升,提升专业用语的精确性则容易许多,不仅因为涉及的词汇量相对较少,也因为这些词汇在专业文献中通常都被汇总在附录中。在阅读文献时,专业词汇的含义及使用背景应重点记录,以便在文章写作时能化为己用,提高文章写作风格的学术性。

需要注意的是,鼓励使用专业术语,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无规则地肆意滥用术语。首先,无论是从词语内涵,还是从抽象层面的角度,术语都应当被正确且恰当地使用,也即其所表达的含义恰如定义所述,并且使用时既不夸张也不琐碎。例如,分析一个班级的考试成绩,使用”大数据“一词就属于术语的错用;而将小商贩向民众推销鲜花说成”灵长类动物有限理性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交易“则略有夸张之嫌。

此外,专业术语的释义应当在专业术语首次出现时给出,以避免读者不理解甚至误解术语含义。例如,读者可能没有相关的内容储备,因而对这一术语感到陌生;可能更为糟糕的是,一个术语在不同的领域呈现不同的含义,这可能导致读者完全误解作者的思想。例如,”张力“一词在物理学领域表示物体受到拉力后内部产生的一种牵引力,在艺术领域表示画面的表现力及力量感,在哲学领域则表示矛盾或不相容。即使是同一领域内,随着时间的变化,术语的含义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明确术语的含义对于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十分必要。此外,还可以在术语旁添加对应的外语表达,以提升文章的学术感。

即使如此,术语的选择与使用并不是随意的,表达某一专业含义应当选择合理清晰的术语。譬如,要表达“robustness”的意思,“稳健性”是比“鲁棒性”更好的术语。同一含义在同一文章中应当使用同一专业词语表达,以避免使读者困惑。

# 二、造句

词语之外,句子即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元素。好的文章不仅应当使用恰当的词语,而且应当选用合适的句子结构。学术文章中的句子应当有完整的主谓结构与合理的信息铺陈顺序,并突出核心内容。

# 原则3:确保句子完整的主谓结构

好的句子应当主谓齐全,这是基本语法的要求。主语和谓语是一个句子最重要的成分,主语或谓语的缺失会导致信息的缺失与误解。有些学者喜欢使用缺失主语的句子,认为这是学术论文的一大特征,有些学者则极力反对。从语言的规范性出发,我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应当坚持完整的主谓结构(祈使句等例外)。学术论文确实常常需要淡化动作的施动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句子中将主语简单删去,而是意味着此处应该使用被动句。

# 原则4:合理的信息铺陈顺序

另一种使用被动句的情形是,加强句子与句子的衔接,保证句子之间的关系顺畅。如果已知的信息在新的句子中是宾语成分,那么将这一信息的位置提前可以有效提高句子的可读性。否则,读者可能会感受到割裂感。为保证句子间的连贯性,造句需要遵守一般性的规律:旧的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具体的在前,抽象的在后。

# 原则5:保证核心内容优先呈现

在保证信息铺陈顺序合理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谓结构应当放置在尽可能靠前的位置,因为这是读者最关注的位置。主语应当简单且具体,主谓之间不要插入过多地插入语。如有必要,插入语或修饰语应放置于主谓结构之后,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补充新的信息。例如,“女王在经历了若干次波折和形形色色的谣言之后,怀孕了”,就不如“女王怀孕了,在若干次波折和形形色色的谣言之后”。

# 共用句子成分

当第一个句子出现话题或主语,后边句子的话题或主语不变时,可以用代词替代主语,有时也可以省去。

# 三、组段

一般而言,遣词造句的水平得到改善之后,语言表达的阻碍就已经消除了。提高文章质量,主要依靠在内容与逻辑上下功夫。虽然如此,组段谋篇中依然有一些形式化的技巧可供参考。

# 原则6:控制段落长度

一般而言,在纯文字排版中,段落长度应当控制在三到十行之间,以六到八行为宜。这样的段落长度不仅便于读者阅读,而且便于页面的布局排版。如果段落过短,只有两三行,文章会显得特别零碎、特别散乱,不便于读者把握核心思想。如果段落过长,超过了十行,文章则会显得冗杂枯燥,增加读者心理压力,损耗读者的阅读欲望。段落的长度还取决于读者阅读的媒介,如果一篇文章的读者主要通过电子屏幕进行阅读,则应当进一步缩短段落长度,以四到六行为宜。这是因为读者在屏幕阅读时更难集中注意力,因此需要缩短长度以缓解读者的阅读压力。

# 原则7:一段话只说一个意思

要保证段落长度,就不能让一个段落承担过多功能,所以一个段落最好只提出一个论点,进行一个论证。概括的论点搭配概括的论证,具体的论点搭配具体的论证。一般而言,一个论点的论证足以支撑三行以上的长度。相比长度不足,长度超标则是更值得担心的问题,有些复杂的论点,即使已经论述了十余行,也会有论述不清的风险。如果一个论证十分详细具体,则应当考虑将论点拆分,再分别论证;或者将论证部分按论证方法(说理、举例等)分段展示。

一般规则下,一段话只说一个意思即可,但在实践中总有一些例外。最常见的例外情况是总分情况下总论与第一个分论点的位置。如果文章要对总论点进行论述,则总论点往往单独成段。在很多情况下,总论之后往往直接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此时将总论单独成段则略显零碎,因此总论往往与第一个分论点的论述合并成一段。

# 原则8:句间使用主语串联

每一句话的主语实际上交代了本句话的主题,流畅连贯的段落需要把各句的主语串联起来,这是一种约束作者、方便读者的做法:这样写不利于作者“天马行空”,但是这会让文章始终行走在一条主线上,不至于枝枝蔓蔓;对应地,读者读起来不仅很顺,而且可以避免各种跑题的打扰。这种由主语串联而形成的连续性可以提升段落被完整阅读的概率。具体而言,一句话的主语可以是上一句话的主语、宾语甚至是整句话所描述的事件。句子并不一定和上句承接,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和更早的内容承接,当距离过远时,使用”上文所述“之类标志可以突出这种承接关系。

# 四、谋篇

文章的整体结构主要由内容决定,不同文章的结构常常大相径庭。此处,仅列举几个形式化原则以供参考。

# 原则9:段落主题句相互呼应

每一个段落的首句都应当表达出段落的主旨,并且各段的主题句要彼此呼应。具体而言,首先,这些主题句可以使用类似的句式,使它们看起来整齐规范;其次,在主题句中可以加入路标词,例如“首先”“其次”“最后”,或者“其一”“其二”“其三”。这样的词语看起来烦琐,但是它们主动给读者梳理线索,就像大海里的浮标引导着读者穿越无涯字海。没有这些词汇,读者可能会被“淹死”。

# 原则10:章节标题传达章节主旨

章节的标题应当传达章节的主旨,因为不是每一个读者都有时间、精力与意愿阅读文章的每一个字。虽然引起读者的好奇很重要,大多数时刻学术论文写作并不需要在章节标题处做文章(文章标题则可以有巧思,标题党有助于哄骗读者下载点击)。章节标题应当直接且简洁地表达章节主旨,使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文章的章节标题了解全文内容。标题层级越详细,表达也应当越完整。通常情况下,二级标题往往是关键词式的,三级及以下标题则更接近于完整的句子。

# 结语

以上内容仅为我短暂学术写作生涯实践结合一些参考文献整理出的写作经验,这些经验并不完美,甚至必然是错误百出。虽然如此,我认为它们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想分享给各位朋友。言尽于此,祝大家写作顺利!